扶贫,这是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也是一条走向幸福的道路,更是一条能给困难群众谋求幸福的道路……

精准扶贫是当前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是国强民富的保障,更是国泰民安的根基。2016年11月,在组织的召唤下我加入了专职的扶贫队伍,成为了一名扶贫一线的干部,从此,早出晚归、旰食宵衣成了常事;白天下村入户走访,晚上伏案做专研成了常事;无数个深夜里悄悄推开家门也成了常事。但回顾这些年来走在扶贫路上,看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我有着许多欣慰,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扶贫虽苦,却是一份情结。对于我,回到农村工作,就像是人生阶段的转换,我成长在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吃过不少贫困之苦。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因为家里穷,没钱买鞋,夏天要光着脚丫走三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早餐是油菜叶子包着的油盐白饭,身上穿的衣服是长辈儿时的衣服,一件件满是补丁。直到上了大学毕业,才离开那片养育我多年的土地,走进了城里。如今,伴随人生角色的转换,如同时光倒流般,我又回到的农村,去做着农村的工作,去为农村消除贫困出一份力量,去用一份力所能及的努力,让我们儿时贫困的记忆定格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再重演。扶贫,就如同我埋在心中深深的情结般,激励着我。
扶贫虽苦,却担一份重任。作为一名基层的扶贫干部,大的方面要抓农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的建设、数据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扶贫资金投放等。细的方面,统筹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用”都成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日常。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有困难找政府的群众,我深深知道,群众有事找政府、找干部是对党委政府、对干部的信任与肯定。作为群众信赖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用责任来回应群众、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在我挂点的村里,有一个贫困的老人,丈夫早逝,女儿外嫁,儿子因为患有精神病伴有暴力倾向,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把有暴力倾向的儿子送到的康复医院。而家中的房子两度被患病的儿子烧毁,老人不得不暂住在牛棚般的房子里。看到这一切,我们记在了心里,把老人的住房保障扛在肩上。作为己任,我们发动群众,积极奔走,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筹集了资金为老人搭建了新房,并进行了改厨改厕,让贫困家庭的群众老有所居,困有所依。
扶贫虽苦,却多一份情怀。群众之事无小事,再苦再累也值当。基层的扶贫,除了常规的政策的覆盖,政府的扶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让群众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基层工作人员的奉献和情怀。
记得,一名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贫困学生因为凑不到学费,又无法在短时间内申请政府的雨露计划补助,差点延误了报名时间。村里的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发动党员干活和热心群众,用三个小时筹集了3000元爱心捐款解决了困难。台风“山竹”来临的夜晚,我们冒着狂风暴雨,连夜排查,转移安置村中住在危房中的农户;“重阳节”本该陪伴家中老人,我们却在村中走访慰问百岁老人……而这些情景、这些事情都是一名扶贫工作人员的日常。
走在扶贫的道路上,有苦有泪,但也有幸福和感动。在平凡的岗位上,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是职责担当,是历史使命,更是一种精神奉献。深谙民情,抓铁有痕,像所有的一线的扶贫工作人员一样,走在扶贫的路上,我坚守着岗位,直至困难的群众脱贫致富、奔赴小康生活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