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龙,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贵港乃至在广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龙创大业,龙啸八桂;祥龙吐瑞气,爱洒人间。
爱拼奋进创伟业
吴小龙年近花甲,但腰板硬朗,走路如风,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山”字型构造的前额,国字型的脸,充满着豁达、坚强的神情。他的精气神给人以四十刚出头的感觉。正是他十足的精气神踏平人生坎坷,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画卷。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吴小龙的经历应验了古代圣人的话。1954年,他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不久,父亲被错划为“右派”。那时盛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滚蛋”的血统论,他跟着“沾光”,遭人白眼,升学、参军、招工都与他无缘,高小毕业便回家修理地球。一次田间劳作休息,一个自称会算命看相的农民看了他的掌纹后说,你日后是个富贵之人。他呵呵大笑道,如果真是这样,一定做到“苟富贵、勿相忘”。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在内心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创业致富,报答乡亲,报答社会。
他的名字有个龙字,是龙就要腾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建设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吴小龙沐浴春风,攥着捡破烂换来的5元钱和一把借来的砖瓦刀,开始闯荡人生。人们说,贺龙当年是两把菜刀闹革命,吴小龙则是一把砖刀闯江湖。两条龙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要推翻旧世界,一个是要建设新生活。
蛟龙出海搏风浪。1984年,积累一定的资金和娴熟地掌握了建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后,他拉起一支队伍,祭出了“教育建筑工程队”的大旗,专门承接教育系统的基建工程。随着一项项优质工程桂冠的夺得,工程订单像雪片飞来,工程竣工合格率达100%,优良工程达70%以上,他的教育工程队声名远播。广西区建设厅组织全区规模以上的建筑公司专门到贵港市吴小龙的建筑工地召开现场观摩会,学习他的建筑创新技术和现场管理经验。从此,吴小龙这条蛟龙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腾跃。1993年,他率先创立了广西首家私营建筑公司——广西贵港市小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并在短短的两年间迅速跻身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行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房地产业风生水起,吴小龙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审时度势,调整经营结构,在稳定建筑施工业的同时,进军房地产市场,积极发展工业厂房和商业租赁、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关联产业,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产业化企业集团。他旗下开发的盛世名门、盛世名都和与其他房地产商合作开发的东方巴黎、唐人街、港宝街、国际生活港成为贵港市的亮丽名片。骄人的业绩,成就了他贵港市“地产大鳄”的称号,成为一名出色的民营企业家。国家、自治区、市有关部门先后授予他“全国乡镇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闪光的荣誉,是吴小龙砥砺奋进的结晶。
爱心助教捐巨资
吴小龙经过多年的打拼,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富了,有钱了,成为“大腕”。但他没有像时下一些老板追求住豪宅、坐豪车、聚豪赌、包二奶的生活,而是将钱用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用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践行当年开玩笑时许下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吴小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民族的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
克难垫支建校舍。他的教育工程队成立之初,正是各乡镇学校进行大规模危房改造之时,而这些工程大多数在偏远的乡村,很多工程队都不愿意去承建。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工程几乎都要先行垫资,二是这些工程的利润极为低微,三是施工条件艰苦。吴小龙深知承建这些工程会遇到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困难。他到乡下看过学校之后说:“学校太穷了,老师太苦了,学生太难了。在这破破烂烂的瓦房里怎么能上课学习?我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建好这些工程。”朴素的话语,饱含着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深情。就这样,当这些学校的校长来找他时,他全部应承下来。从1984年到1992年间,他先后垫支了1000多万元,按时按质完成了承建的学校校舍建设工程,同时,他积极支持贵港市的中小学校园建设,先后为贵城四中、三里二中、西江中心小学、中里高中等学校的校园建设捐资100多万元。
再难也要支持教育。1993年,他的建设工程公司刚刚建立,最缺的就是资金。但谁也想不到,他要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拿出100万元的巨资,建立“贵港市吴小龙教育基金”,每年奖励600多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和优秀教学工作者,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个数字刷新了广西个人设立教育基金会的记录。“100万元也是杯水车薪,我只是想抛砖引玉,带动一下,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简朴的话语中,体现出吴小龙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在助学助教的路上,他就这样一路走来。
2005年,贵港市政协成立助学协会,吴小龙第一个带头捐资10万元,此后,每年都向该协会捐资两万元。2013年,该协会改名为助学助困助残协会,他一次性向该协会捐资60万元。
2007年7月,在广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心助学捐赠活动中捐款50万元,用于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
2009年4月,当他得知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在建设塑胶运动场遇到资金困难时,又毫不犹豫地资助10万元解决学校的燃眉之急。
2012年11月,吴小龙接到团市委关于“安全知识进校园,我为孩子捐本书”的倡议后出资16万元,向团市委认捐科普图书《中小学生安全预防与自救手册》1万册,赠给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吴小龙仅用于资助教育事业的捐款达800多万元。吴小龙热心助教,慷慨助学,激励着莘莘学子好学上进,激励着教师勤奋耕耘,出现园丁辛勤,桃李争春的喜人局面。
爱河流淌暖八方
吴小龙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口皆碑,对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也是热情有加,出手大方。
抗震赈灾、抗洪赈灾、抗冻赈灾有他的捐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举国同悲。吴小龙从电视上看到灾区人民的惨烈景况,心感不安。三天后,他向公司员工发出了为灾区捐款的倡议,并在集团总部举行一场大型的“心系灾区,众志成城——广西小龙集团献爱心捐款仪式”,为灾区人民募捐了23.8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20万元。2008年5月16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民政厅、广西红十字会等十一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我们在一起”汶川地震募捐晚会上,吴小龙捐款100万元。2008年5月22日,在吴小龙的倡议下,市委统战部与市工商联等部门单位共同举办了“风雨同舟、真情奉献”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募捐晚会,他再次捐款15万元。在这之前的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水灾中,他向灾区捐赠5万公斤大米,价值20多万元。2005年冬,贵港发生严重冻灾,他捐助2万元抗灾。
见义勇为基金有他的捐助。2011年5月,在贵港市见义勇为基金募捐大型晚会上,吴小龙捐款20万元,博得全场喝彩。在这次晚会的筹备及活动过程中,吴小龙不仅带头认捐、捐款最多,而且参与了募捐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发动工商联及房地产业协会成员捐款,竭力做见义勇为义士的坚强后盾。
城乡建设、光彩事业有他的捐助。这些年,他为港北区港城镇樟村新农村建设捐款10万元,为贵港市新世纪广场建设捐资39万元,为港北区奇石乡福田革命纪念碑捐资4万元,为贵港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捐资15万元,为港北区港城镇棉村北屯修路捐款8万元,为贵港市消防支队捐助10多万元的消防器材,为港北区贵城街道三合社区捐赠治安基础设施建设款30万元,为响应自治区“清洁乡村”活动的号召,向港北区政府捐助价值10.5万元的清洁车,向贵港市光彩事业捐资1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吴小龙及其企业的公益资助累计达2000多万元。这些真金白银化成汩汩暖流,流进学校,温暖师生;流进灾区,温暖灾民;流进维稳一线,温暖义士,使英雄流血不再流泪;流进城乡,洗 刷落后面貌,点缀新生活。
爱心奉献赢回报
吴小龙开拓进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受到党和人民的赞赏和信任。他历任自治区政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常委,自治区第八、第九、第十届工商联副主席,贵港市第一至第四届政协常委,贵港市首届房地产业协会会长,2004至2012年,任贵港市工商联主席。
爱心奉献,荣誉翩至。吴小龙和他的企业先后获“全国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助人为乐好人”、“残疾人事业先进个人”、“广西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广西光彩之星”、“广西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捐资助残 行善长乐”、“八桂助残爱心明星单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捐资助学先进企业”、“广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6年,他出席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吴小龙被选为火炬手代表贵港市参加奥运火炬在广西的传递活动。2009年,作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受邀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看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全国此次受邀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共有33人,吴小龙是广西惟一的代表。这些荣誉,是他奉献爱的结晶。这是无形的资产,价值连城,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对其个人和企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好心有好报。很多单位和业主都冲着吴小龙及其企业的声望,前来联系业务,购买房子。其开发的盛世名门楼盘很快被抢购一空,时下房地产市场有些冷清,但其今年推出的盛世名都楼盘却正在热销中,日均销售达10多套,给人以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他创办的幼儿园今年秋季期招生早已爆满。爱的奉献,给力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爱的奉献无止境。“作为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公益事业,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添砖加瓦。”简朴的话语,道出了吴小龙的拳拳爱心和期望之情。“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真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爱的奉献》之歌,在他心中将永恒地回荡着。(梁时来 覃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