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MEDIA REPORTS

吴小龙:在造梦、追梦、圆梦中超越自我

返回 发布时间: 2021/12/27 11:14:12 | 来源: 知乎网

编者按

      2021年春夏之交,润商创始人陈润带领作家团队远赴广西,对小龙集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采访调研。经过半年多时间潜心创作,润商2021年重要作品小龙官方传记即将完稿。

      为了弘扬“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五位一体的企业家精神,陈润老师以《吴小龙:在造梦、追梦、圆梦中超越自我》为题,在《企业家》杂志2021年12月刊撰文讲述吴小龙的奋斗故事(发表时有删减)。行文跌宕起伏,启发令人回味。

     《企业家》(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30多年来影响深远。

      作为《企业家》等权威杂志长期合作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陈润老师将在2022年继续与企业家对话,创作更多精彩文章。

 

《企业家》杂志内文欣赏

“当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地产大暴雷时代,随着昔日财富、商界传奇英雄跌下神坛,人们不再相信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神话,甚至质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产行业在社会进程的价值。从极端走向极端恰是远离真相、拒绝理性的开始。实际上,大幕之外,乱局之中,一个有趣的新现象值得研究:在每一座三、四线城市,都有一家数十年历史的本土地产开发商傲视群雄,它家喻户晓,它越过越好。

      吴小龙1954生于广西贵港,1978年离开农村进城闯荡,1995年跻身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208位。20世纪初,他把广州星河湾“照搬”到三四线小城,成为高端代名词。在2016年之后与万达、恒大、碧桂园、融创等地产巨头的较量中,他以本土唯一选手孤军奋战完胜群雄。此后,他继续在新冠疫情的行业低潮中逆势上扬,以同比增长47%的佳绩再创新高。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成就时代。一个人如何在歧视与偏见中白手起家,如何把握机遇、穿越周期倔强生长,如何将奇思妙想化为商业成就,以及如何在强者兵临城下的危局中大获全胜,吴小龙给出了他的奋斗故事和答案:相信社会进步,顺应时代变革,坚守诚信和品质,勇于担当,勤奋务实,就能实现遥不可及的梦想,拥有值得尊敬的地位。

01、诚信和质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年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勇敢者傲立潮头。在并不开放的广西贵县(1988年更名贵港市),24岁的吴小龙带着5块钱和一把跟堂兄借来的砖刀,离开了家乡大圩镇,跟随乡亲外出从事建筑业,心情如笼中鸟直入云霄。

      吴小龙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的价值:“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没有歧视。我有手有脚,天地之大总有容得下我的地方。只要为人谦虚、卖力,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人人平等。”至少在工地上,他已经用实力建立超越绝大多数同行的口碑。

      在工地干了4年建筑,1982年,吴小龙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贵港市教育建筑工程队。不料,刚开张第一个工程项目贵县第二综合门市部就遇到天大的麻烦。地块下面是一摊烂泥潭,无论怎样投入土石方打基础都填不满,原有图纸无法满足安全施工条件,吴小龙全部作废,自行设计图纸推进工程。但由于成本超支,甲方不愿继续出资,一口咬定吴小龙必须按合同约定承建,甚至不惜将他告上法庭。没有设计资格的吴小龙输了官司赔了钱,还被判必须在半个月内将工程完工交付使用。

      创业首战遭此惨败,气急攻心的吴小龙突然卧床不起,他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你要这样下去,我也不活了!”妻子的哭诉犹如惊雷,吴小龙如梦初醒,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回到老家大圩镇,凭借长久的信誉和口碑,通过赊账的方式解决了建设所需的砖瓦门窗等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往距县城56公里的古樟乡樟木村,毛遂自荐,凭以往过硬的工程质量拿下樟木小学的校舍建设工程,并且从预拨款中划拨部分资金解决第二综合门市部项目的燃眉之急。

      吴小龙说:“诚信和质量,是人民大众千古认可、永远不变的真理。”凭借樟木小学有口皆碑的建筑质量一炮打响,在贵县教育界和建筑行业脱颖而出。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贵县“抢修中小学危房工程”和“普九”基建工程全面铺开。吴小龙抓住政策机遇,由此开启了10年多的校舍建设工程。

      “按照常规去做,永远都是常人。”吴小龙在施工技术上大胆创新:图纸要求普通抹灰,他偏要按照高级抹灰施工;国家标准按照两米检尺验收,他加码到三米,结果墙面与三米检尺的缝隙连一张报纸都塞不进去,他甚至发明“墨斗弹线法”,用墨斗蘸石灰水拉线弹在楼面上,让工人按照线条扎钢筋,每个网格如同机器测算一般精确。吴小龙领导的建筑队获贵县“1988年度竣工单位工程质量评比第一名”锦旗,赢过当地国有建筑公司。

      在建设校舍的过程中,吴小龙深切感受到地方教育落后与学生贫困现状,联想起幼年失学的痛楚,他先后给贵城四中、三里二中、西江小学、中里高中等学校捐资45万元。1993年,吴小龙捐资100万元成立广西吴小龙教育基金,打破广西教育事业捐款最多的个人纪录。时至今日,吴小龙依然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他和公司为扶贫助学、赈灾救济、城市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赠超过4800万元。

      1994年小龙建设工程公司成立庆典1994年7月4日,广西第一家私营建筑企业——贵港市小龙建设工程公司诞生。吴小龙的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从1994年到1997年,小龙建设工程公司实现总产值1.9亿元,利税1930万元,连续4年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0%,高于整个广西平均优良率的4倍。1995年,小龙位列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208位,广西200家私营企业第6位,雄厚实力可见一斑。

      此时,吴小龙开始考虑扩张路径,抓住偶然机会投巨资建设药用塑胶片材生产厂,期待以科技推动发展。此后,他陆续投资成立房地产开发、塑料型材、物业管理、林业等实体公司,组建广西小龙集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坚守,吴小龙围绕实业所做的多元化扩张毫无起色,包括沿建筑产业链上游所做的塑料型材公司都无力支撑,而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也名不副实,发展缓慢。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令人无限遐想,吴小龙的脑海中日夜闪烁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建筑企业该走怎样的扩张成长之路?

02、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2000年,在西部大开发、新贵港市大开发大建设的政策机遇下,吴小龙通过旧城改造和商住房开发的模式进入房地产市场,开始由建筑商转型为地产开发商。

      港宝商贸街是吴小龙的转型之作。这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中间还有一条铁路穿过。项目在有惊无险中如期开盘,但首期300多套商住房推出后无人问津。吴小龙石破天惊的提出:自己掏钱建设铁路立交桥、打通市区南北、贯通新旧城区,这样商铺才能旺起来,港宝商贸街才有出路。短短几天时间,100多套商铺销售一空。到2002年元月,300多套房预订率超过90%。

      尽管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积极支持,但是要协调柳州铁路局同意支持港宝商贸街下贵糖专项铁路立交桥、黎湛铁路立交桥建设并不容易,而且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施工建设也不简单。2003年,经过困难无其数的考验,贵糖小铁路立交桥即将完工、黎湛铁路立交桥顺利开工,终于兑现当初的承诺。吴小龙的商业奇思与过人胆魄、永不放弃,不但实现了港宝商业街的成功,而且给城市带来巨大改变。自此之后,吴小龙陆续与同行联手开发了美嘉宝花城、国际生活港、金港商贸城、东方巴黎、唐人街等多个商业地产项目。

      随着实力与日俱增,吴小龙决定以高品质杀入高端住宅开发项目。那时候,广州星河湾被视作中国大盘模式、高端住宅的典范,吴小龙带队在广州考察之后命令道:“以后我们贵港楼盘的园林设计,就要按照广州星河湾的设计标准,一分都不能打折扣!”众人面面相觑,当时星河湾每平米均价约7000元,差不多是贵港的7倍,如此天差地别,不可能在贵港建得成高档小区,就算建起来也卖不出去。

      前往广州之前,吴小龙已经拿到耗资70万元的盛世名门项目规划方案,但他并不满意,重新出高价请知名设计公司推倒重来,并请广州知名园林公司栽种稀有植被,大手笔建造园林景观。不止于此,吴小龙首次将电梯房和地下车库概念引入贵港,不仅提高了当地住房档次,而且改变市民生活方式。

      在建设过程中,吴小龙始终从客户体验出发,坚持高品质理念。当时的施工标准大多是“一底两面”(一遍底漆,两遍面漆)、涂两次,但盛世名门却是“一底三面”、涂三次。贵港楼盘入户门宽度普遍是90厘米,但吴小龙到现场检查觉得不够大气,要求砸掉之后重新做成1.05米的宽度,顿时开阔许多。而且,考虑到市民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他特别要求入户大门预留出25厘米的宽度。滴滴细节折射出吴小龙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的温暖。

盛世名门

      2004年3月13日,盛世名门开盘大获成功。2005年,这个项目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房地产行业最高荣誉“广厦奖”,至今仍是贵港高端楼盘的扛鼎之作。由盛世名门起航,吴小龙以“高品质+标准化”的模式不断开发高端楼盘,盛世荷城、盛世嘉园、盛世悦城、盛世天禧、盛世荷悦府、盛世青云府等盛世系列已布局第十五府,以开创的姿态从市中心开枝散叶,一次次刷新贵港人的居住风貌,赋能城市成长,营造美好生活。

      伴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贵港地产行业格局稳中有变。2016年,万达、恒大、碧桂园、融创、金科、彰泰等全国性房企巨头纷纷进入贵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本地地产企业打得七零八落,除小龙傲然挺立之外,几乎全军覆没。

      地产龙头以高周转为目标的高举高打模式,加上以精装修为风潮的交房标准,吸引贵港市民趋之若鹜抢购。然而,小龙集团经历最初的慌乱应对和被动跟随之后,最终拿出“以我为主、以攻为守”的御敌之策,更加坚信品质至上、诚信为本,不断推出高品质楼盘,同时将物业服务水平做到本土最好。

      群雄逐鹿两年之后,从2018年初到2019年5月份,贵港房价一路飙升,最高均价将近7500元,但是此后又跌破6500元。过山车般的涨跌引发维权风潮,特别是精装标准缩水、房屋交付标准与宣传不一致、开发商延期交房等问题频发,外地开发商应接不暇。经此一役,人们更加青睐小龙的地产,吴小龙的楼盘不仅比房企巨头售价更高,而且卖得更快、更多。

      2020年4月26日,盛世嘉园成为贵港首个、广西第二个“交房就得证”项目,16名业主“一手拿钥匙、一手拿房本”的照片引爆当地网络新闻。政府部门没有选择房企巨头而是小龙集团做试点,无疑是出自品质、管理、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突出重围之后,吴小龙更关心如何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推动企业新一轮转型。

03、成功传承就是成功转型

      作为广西东南部、西江中游的内河港口城市,贵港GDP位居广西第五,但只相当于省会南宁的30%左右,常住人口也只有430多万。27年深耕家乡热土,小龙集团已发展成为广西仅有的几家“双一级”资质房开企业。2019年,小龙集团上交国家税金3亿多元,安排包括建筑工人在内的4000多人就业。2020年,在新冠肺炎蔓延肆虐的阴霾中,小龙集团逆势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5.33亿元,同比增长47%,达到历史新高点。

      然而,房地产行业今非昔比,“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定下总基调。随着房地产行业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与各大龙头地产商一样,吴小龙提前布局新赛道,在更广袤的领域助力城市发展。

      近年来,吴小龙有意识的将部分商铺自持,享受商业物业租金带来的丰厚回报,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进而抵抗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风险。此后,他进一步在住宅地产项目中规划商业项目。2021年,在售楼盘盛世瑞府就将精品酒店作为一项长期持有物业投入建设之中。酒店短期内肩负着配套完善综合商业体、丰富集团业态品质的功能,为自持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自然死亡率逐年上升,每年死亡1000万人左右,公墓已经成为一项值得投资的事业。全国最大的殡葬企业福寿园整体收益的87%来自于墓地,看起来像是一家另类的“地产公司”,上市时毛利率80%,净利率38.5%,但业务量仅占全国1%。2018年,吴小龙在原来园林业务的基础上涉足公墓行业,继续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新领域获取成功。

吴小龙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打造贵港博雅公学

      吴小龙不仅是企业家、慈善家,也是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从2006年第一家幼儿园盛世名门幼儿园起,小龙集团旗下的盛世荷城幼儿园、盛世嘉园幼儿园、盛世悦城幼儿园等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深受家长、孩子和社会各界认可。2021年5月,小龙集团与博雅公学合作,打造一所12年一贯制的民办高端国际化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名校毕业生组建极强师资力量,为改变贵港教育的落后面貌竭尽全力。

      不过,这些都不是吴小龙最牵挂、最珍视的事情。从2012年开始,吴小龙投入庞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打造一座精品园林——吾园。这是小龙集团高品质最集中、最具象的展现,也是吴小龙魂牵梦萦的心愿。他说:“我从五十几岁开始做,预计七十几岁才完成,从一张白纸开始,打造一座稀世珍宝留给后人。”

      按照吴小龙的设想和规划,吾园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园林。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家企业的事情,而是留给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甚至给国家的文化瑰宝。吾园如同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城市地标,未来将会给贵港乃至广西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事业总有起落,精神终将传承。甚至与吾园相比,吴小龙更在意基业长青、精神永存,他深信,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以质量和诚信的企业文化为主导,在坚持主业的道路上多个板块齐头并进。“我看的不是眼前,我把质量和诚信化作有形资产开路,更视为无形资产托底,推动企业前进,走向百年老店。”

      在将近30年的奋斗历程中,吴小龙带领一代又一代小龙人,身体力行地对每一个产品和每一位客户负责,推动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客户心中塑造品牌价值。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从胜利走向制胜的关键。

      多年以来,甚至多年以后,在中国浩浩荡荡的现代化进程中,吴小龙并非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的企业家,小龙集团也不是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企业。但是人们提起“小龙”二字,一定会说这是一家有责任感、使命感、值得尊敬的企业,吴小龙是一个不断造梦、追梦、圆梦的与时代同行的奋进者。

      用奋斗定义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这是吴小龙的奋斗故事,也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缩影。

文/陈润(财经作家陈彧清对本文亦有贡献)